(资料图片)
8月30日、31日晚,北京曲剧传统保留剧目《少年天子》在长安大戏院进行了复排首演,以崭新的面貌亮相京城。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复排首演。张伯男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许娣饰演孝庄太后,青年演员王厚义饰演福临,青年演员李亚桥饰演乌云珠。
1988年,北京市曲剧团创排了大型新编历史剧《少年天子》,该剧以恢宏的气势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福临(顺治)与乌云珠(董鄂妃)之间的一场爱情悲剧。上演时受到业内外一致好评,当年即在北京市青年戏曲演员评奖调演中获“集体奖”,并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次年,该剧又在北京市新创剧目评奖演出中获“演出一等奖”。被专家称之为继《杨乃武与小白菜》和《珍妃泪》之后,北京曲剧最具代表性的清装戏,为北京曲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经验。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根据第3届茅盾文学奖、作家凌力的同名小说改编。这出戏的成功,得益于原著丰厚的文本基础,作家把清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诸多风云人物和系列历史事件,以全方位的大视野,波澜壮阔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深刻描写了清初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利益诉求与命运。而北京曲剧的改编,把原作广阔的生活画面,浓缩到以福临和乌云珠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的宫廷生活中,并围绕这条主线,勾勒了以少年天子福临为代表的主张汉满文化融合一方与朝野中反融合势力的争斗。从文学剧本、音乐唱腔、舞台美术到导表演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复排首演。张伯男摄北京曲剧是北京最纯正、最地道的唯一地方戏。其唱词、说白均采用北京方言,唱腔音乐以京城曲艺中的单弦牌子曲及其他鼓曲、小曲为基调。具有浓郁的京味儿风情。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地方剧种,北京曲剧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并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展现出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
北京曲剧与北京历史及城市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擅于编演清代和近现代北京人生活为题材的剧目,表现北京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中国戏曲舞台上清装戏不是很多,由于北京曲剧的剧种特色和发展背景,演绎清宫故事是十分擅长的。北京曲剧发展至今,清装戏创排过许多优秀作品。”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崔迪介绍说,“在上世纪80年代,《少年天子》的排演成为当时北京曲剧艺术创新的一面旗帜,打破了很多创作桎梏,服装造型上非常新颖,进行了适度改良,舞台形象具有雕塑美,包括音乐、置景等多方面都有突破。时隔35年,我们这次复排,为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又全方位地进行了提升,把戏曲化与时尚化相结合,将戏曲的写意和戏剧的写实更好地融合,添加了更多宫廷剧的符号表征,增加了礼仪展示和舞蹈表演。”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中有不少精彩唱段,这些曲目在复排版本里都保留了下来。编剧张帆表示,“原剧时长比较长,这次改编做了一定情节删减和节奏调整,打破了原有的戏剧结构和表达方式,人物之间的戏剧交集更为紧密,戏剧逻辑更加清晰,剧情发展更加紧凑和连贯。原版侧重讲述福临与乌云珠的爱情悲剧,而此次更加强化了少年天子福临对宏图伟业的雄心壮志,丰富了政治斗争的内容,也相应增加了一些角色。这样可以让观众体会到那个动荡艰难的时代背景下,福临和乌云珠二人由爱情出发到家国情怀的脉络。”对于剧作上的提升,张帆觉得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对白更符合戏曲特点,精简且精彩,在最短的台词中体现最多的内容和人物性格。尤其是福临和乌云珠的唱念交流中,避免缠绵在小情小爱上,更多体现了政治抱负和文化观念,剧目尾声还增添了福临的核心唱段。”
北京曲剧《少年天子》原导演余笑予,被业内称作“戏剧狂人”,曾导演过诸多不同剧种不同题材的剧目。当年他首次执导北京曲剧,即获得了“优秀导演”奖。在复排导演陈志飞眼中,《少年天子》是一部有着高度水准、高度传播、高度赞誉的经典作品,尤其剧中的空间处理、空间转换、整体风格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创新性和探索性。
“新时代下,我们复排这出现实主义悲剧,既不能失去原作的精神表达,又不能脱离当下的审美。”陈志飞希望通过少年天子福临,传递一种不屈不挠、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这次复排剧本做了部分调整,对剧情发展,规定情境、情景气氛进行了新的创作。同时,舞台美术、灯光设计、服装、化妆等也都有新的设计。整部戏不再是一场一场单独个体的存在,而是将场与场衔接、连贯、一气呵成。戏不断,光不切,布景随剧情发展变化,保持戏剧节奏的贯穿性连贯性。我们要保证舞台要给予演员们充分表现、充分发挥的表演空间。利用空间的变化,来转换情节发展,推动戏剧节奏快速发展。利用群体场面来放大人物内心活动,侧重于形体动作歌舞化的表达,以满蒙汉舞蹈元素为主,增添了戏剧剧情发展的观赏性。”(完)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