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 王一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简介:王一栋,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青工委主任,西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学委会主席,入选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首批校园百人计划。
【摘要】国内新兴融媒体平台开问网,在互联网内容与活动领域独树一帜,创造了一个在新赛道链接用户的优秀案例。本文基于自身与平台的长期合作,以及对平台内各账号、活动的分析,与同类产品的横向、纵向数据对比,将其获得一定成绩的原因总结为用户体验、找准赛道、吸纳头部三个方面,并对其发展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开问网;内容生产;流量
【abstract】Kaiwen, a domestic emerging financial media platform,Be unique in the field of Internet content and activities,Create an excellent case of linking users on the new track.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long-term cooperation between itself and the platform,And analysis of accounts and activities in the platform,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ata comparison with similar products,Summarize the reasons for their achievements into three aspects: user experience, track identification and head absorption,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its development deficiencies.
【key word】Financial media;Kaiwen;Content production;flow
在国内主流媒体的融媒体新平台中,开问网是目前在内容与活动领域做的比较成熟的新媒体产品之一。在全媒体时代,公众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速率也越来越高,对于新媒体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而开问网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文化宣传与舆论工作的领域做出成绩,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总结的,这对于我们开展宣传工作和社会舆论引导大有裨益。笔者在开问网主持了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青工委、西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的新媒体账号建设,其账号建设与品牌宣传、新闻推送,都是笔者在文化宣传、媒体建设工作领域内,在开问网所亲身经历、实际操作的。[1]但由于个人知识文化水平限制,本文提出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改进。
一、适应全民创作,在用户体验上精准发力
互联网云技术所带来的媒体革新,是一场足以载入世界传播史的改革。互联网飞速成长,此消彼长之下,传统纸媒的用户群体遭受巨大萎缩,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在世纪之初,互联网新媒体公司开始浮出水面,进入到2016年之后,新媒体与短视频迎来了巨大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五十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74.4%。其中,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到了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了2805万,占到了网民整体规模的91.5%。
喻国明教授在使用与满足模型、拉斯韦尔模式、马斯洛需求理论及社会性服务场景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场景分析模型(图1)[2]。互联网平台与新媒体平台的发展,放眼全球,这套理论几乎都适用于其成长历程,阿里京东对于电子商务的用户体验、腾讯对于互联网社交的用户体验、抖音快手对于短视频的用户体验,无一不是适应着互联网与全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产品打磨到无限贴近用户日常生活、满足用户表达自我与参与创作。开问网,也在全民创作的风潮上,将自身产品不断贴近于用户。
图一
快速注册账号,省去繁琐的步骤,让用户对产品有良好的“第一印象”;软件与小程序、网页端同步,满足各类互联网情景下的页面点击与分享需求;快速发布内容详尽的活动讯息、分享个人想法与图文作品,更加贴合活动方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内容简洁,一目了然,让人阅读起来没有疲惫感,适应于全媒体碎片化传播。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了,那它和微信公众号像是同类产品,相比之下它又有哪些优势呢?
据笔者观察,其相较于微信公众号这一同类产品,开问网大致有三个优点。第一,基础阅读量有保障。开问网发布的活动与图文,阅读量统计次数以页面点击次数为准,是开问网不同于微信公众号的一个重要特点。众所周知,微信公众号在2014年-2018年的鼎盛时期,孵化、创造了许多互联网大号,动辄十万加的浏览量,与微信朋友圈同步诞生的微信生态融媒体产品,吃足了微信所带来的红利,却也随着短视频的崛起而日显颓势。而今,没有在早年积攒足够粉丝群体的微信公众号,早已在短视频的冲击下,失去了吸引大众眼球、盘活私域流量的可能性;以没有固定受众群体的兴趣类账号“读者”这一微信公众号为例,其在2017年夏(6-8月)发布的仍可检索到的夜读类文章,点赞量数据分别为2102、1341、1648,而到了2022年同期,这组来自夜读栏目的综合数据就成了186、369、230,对于读者这一文化媒体界的巨头,这样的数据显然是不够看的。微信公众号生态圈的萎缩,对于新起步的互联网媒体用户,更是捉襟见肘,仅笔者在朋友圈浏览到的数据来看,这些没有固定受众群体的兴趣类账号,浏览量经常连100都无法突破,点赞量更是徘徊在个位数。而开问网以其独特的数据统计方式,给了这些没有固定受众群体的兴趣类账号一个全新的可能——自造流量。
在主持协会工作时,我主要分管人事与宣传工作,对开问网所带来的友好体验深有体会,没有积攒足够粉丝数量的账号、图文内容,可以在自身账户的多次点击下,取得基础浏览数据的保障,并作为二次宣传包装依据,对于文化传播与品牌建设工作而言大有裨益。以开问网账户“同济大学学生会”为例,其主页账户仅有2019年11月发布的“十大歌手”学生作品十二个,其平均浏览量却达到了8.57万,这样的数据,在其同期微信公众号里的十九篇“十大歌手”活动推文,平均浏览量仅有1956.5;第二,互联网搜索引擎显示排位与频次。开问网的网站链接为www.openwhy.cn,经过笔者在百度、搜狗、头条三大互联网搜索引擎积累的大量体验数据,开问网所发布图文的网页显示频次,在检索非政务、学术等专业内容时,仅次于百度百科、搜狗百科、头条百科以及搜狐、腾讯、百度、新浪四大门户网站,而微信公众号的显示频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为开问网的图文内容,提高了一个更多传播度的可能性。第三,内容推荐模式不同。在微信公众号的推荐算法中,用户常看的、粉丝群体更多的账号,将会作为重点推荐,不常看的、粉丝数量较少的账号,其显示的频次极低。而在开问网主页,经过平台审核确定为优质内容的,即可在主界面“推荐”栏目中获得展示与流量积累。全民创作时代,流量既是竞争力。
二、找准入场赛道,在内容与活动中求发展
较之于琳琅满目的互联网融媒体产品,开问网找准赛道,精准定位自身品牌为“内容活动平台”,从其软件入场动画“海量活动,精彩作品,学习成长,尽在开问”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区别于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狐号、企鹅号、百度百家号这类创作型新媒体平台,开问网独树一帜,敏锐察觉到互联网新媒体发展中各类活动方与用户的信息传达时差、信息不对称、用户反馈困难等问题,建设适用于活动与内容创作和传播的融媒体产品,为其奠定了产品竞争基础。
在内容与活动领域,互联网产品“活动行”也是和开问网同样的生态圈层,既APP+小程序+官网模式。活动行最早注册成立于2012年,而开问网成立于2017年,整整滞后五年的起步线,使得开问网的软件使用数据量远远落后于行业前辈,仅华为手机官方应用商城的软件下载量来看,活动行APP达到了789万,而开问网却仅有12万的下载量。但活动行显然更偏向于社会化、商业化互联网社群体系建设,而开问网则更偏向于文化类、学生类活动。开问网的文化活动,以及其开设的“签约作者”活动与流量扶持计划,为文化活动与文化协会、从业者创造了一个互联网新社群体系。独特的数据流量统计,与更加人性化、精准化的产品定位,使得开问网的网页内容拥有获得更高曝光度的可能性,这为其破圈出海积攒了一定优势。
三、吸纳头部组织,在品牌建设里另辟蹊径
从开问网的账号分布画像来看,其对于国家、省市行业协会以及高校学生组织的倾斜度是非常明显的。其中,“中国侨联”发布的“亲情中华·同心与共”活动,达到了3691.1万浏览量;此外,其重点入驻账号还有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其发布的第三届“大美祖国”全国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浏览量更是突破了7894.7万;“中国摄影家协会影像中国网”发布的“第二届大美祖国全国摄影作品征集”浏览量为2469.5万。
高校与学生组织中,“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团委”发布的“光影行止”活动有3373.9万的浏览量,由蓝溪诗社、渌水诗社、吉林高校文联等共同主办的第二届“青朗杯”大学生文学作品创作大赛有1134.8万浏览量,由“北京大学生联盟”“甘肃省高校文学联盟”“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与学生团体账号发布的活动也突破了百万浏览量。
开问网的品牌建设途径,在于与头部协会组织、青年学生团体实现双向赋能、流量互补,而其人性化的设计,也为这些头部组织带来了开展活动的便捷与高效,最终实现长期共同成长,推动各方品牌建设。
开问网的阶段性成果,得益于其正确的战略规划与服务模式,然而,其仍存在文章审核时间过长、吸纳用户单一等问题,需要主创团队不断改进产品属性,提高产品竞争力,使其能在互联网融媒体井喷的年代里,行稳致远,突破瓶颈。也期待国内能有更多的专注于优质内容生产和传播领域的创业团队,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融媒体产品,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王一栋[EB/OL]【王一栋_百度百科】https://mbd.baidu.com/ma/s/YNRMfh7J
[2]喻国明,梁爽.移动互联时代:场景的凸显及其价值分析[J].当代传播,2017(7):10-13+56.
致谢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是我在乾县第一中学读高中二年级时,语文老师王娟子写在黑板上的,以此来勉励少年、激扬青春。也正是这首诗,让我时刻铭记着少年初心。
诚如斯言,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在自己喜欢、自己擅长的领域内,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点“飞鸿雪泥”。也正因如此,几年来,我也一直努力在探索中保持清醒,在此,我要向在专业领域给予我指导、帮助的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教授致以最真挚的谢意,孙老师曾在我大学阶段最迷茫、无助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正是老师的肯定,让我敢于坚持自己的热爱。
作为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我深知媒体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自媒体等新传播方式遍地开花,融媒体、智媒体等新兴概念层出不穷,就更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擦亮双眼、看清本质、理清思路、走正步伐,以尘埃之微补益山海、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对于人文学科而言,技术的变革带来了空前的考验,在公众发言方式愈发丰富、社会信息流通愈发快捷的今天,如何做到“身在此山中,仍识真面目”,如何做好时代的发言人、历史的记录者,如何在信息井喷的年代找到价值的坐标与工作的准则,是我们每个文科学子、每个文化行业工作者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最后,我要向参与陕西省文化传播协会青工委、西安市传统文化研究会、西北政法大学青红步履团队等开问网新媒体账号内容制作、新闻推送、品牌宣传的朋友们致谢,他们是: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吕金洋、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冯自遥、王淑琴。
学海无涯,青年只在关山初度之时,可知前路犹长,却无畏迢迢千里。可知真理难求,青年行道,孜孜以求。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