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资料图)
编者按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要途径,并提出,“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这对于西北寒旱地区和戈壁地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科技“点”绿 戈壁滩变果蔬园
讲述人:宁夏瓜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冯锡鸿
大沙漠变果蔬园?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想当初,我从山东来到宁夏推广瓜菜新品种新技术时,心里也打退堂鼓。
那是2004年,我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到宁夏开展设施瓜菜种植示范。那时,设施农业在东部已遍地开花,我估摸着在西部应该还是“稀罕物”。可到了宁夏却发现,日光温室四处可见。惊讶之余,干旱的荒漠地带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次走进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和永宁县胜利乡的移民村时,周边是一望无际的荒地,推平后覆盖了一层薄土的沙地七高八低。村民告诉我,这地种不得,一些移民折腾两三年种不活庄稼,又跑回大山里去了。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个难题不解决,移民村怎么留得住人呢?
我决心一试。向沙漠“进军”,种子、水土、肥料和管理技术都得变个样儿。常识告诉我,沙质土壤对西瓜、甜瓜来说很适宜,于是我决定试种无籽西瓜。当地农业和科技部门很支持,专门拨了10万元铺设滴灌设备,配备了初级水肥一体化设备。我从老家带来自己育成的西瓜苗,一门心思扑进了戈壁滩。第一年下来,因田间管理不到位,种出来的瓜蛋子大小不一,达不到商品瓜要求,我赔了个精光。可不管怎么说,西瓜算是种活了。后来,我吸取经验教训,加强生长管护、改进栽培技术,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有了旱地西瓜种植的经验,我又将试验范围扩大到温室蔬菜。随着全国日光温室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多年重茬种植导致土传病虫害严重,农产品质量下降,亩产效益上不去。这种情况下,要想继续提高日光温室的种植效益,要克服的技术难题就有一箩筐。
2017年,在“科技支宁”项目支持下,我们请来了来自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山东农大、宁夏大学等的专家们,一起在温室番茄的品种繁育和栽培技术上寻找突破。最初拿不准哪类品种更合适,就反复定植试验。4年下来,测试了16茬不同变量,我们终于找到了适合的品种。
在人工土壤上,我们也下了不少功夫。为了避免板结、盐渍化带来土传病虫害,我们用牛粪、秸秆等配比了人工土壤,最早用槽式栽培,费工费时,后来用编织袋装成栽培枕,没想到三四个月就老化散烂了。最终,我们用双色PE膜做栽培枕,两边各开96个微孔,既透气透水,又节肥省水。
随后,我们又改进配套技术,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日光温室一年四茬套种的模式,相较原来的一年两茬,产量效益翻了一倍。经过5年反复试验,我们为西北干旱地区的日光温室瓜菜栽培提出了“宁夏解决方案”,仅温室番茄这一技术,我们就产生了7项科研创新成果和专利。
在“科技支宁”和“鲁宁”东西部协作平台助力下,这两年,我们相继在宁夏红寺堡、平罗县等地建设了上百个温室和大棚,覆盖番茄、黄瓜、甜瓜等近十个种类,让戈壁滩上的设施瓜菜生意盎然。
如今,宁夏干旱荒漠地带设施农业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技术成果还在甘肃、山西等地推广应用。下一步,我们将争取在品种繁育、品质提升、技术推广上实现新突破,让更多戈壁滩变成果蔬园。
丰富“菜篮子” 装满“钱袋子”
讲述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日德镇下柴源村村民 王亭荣
我是我们村第一个种冬暖式日光温室的人。我们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100米,生态脆弱。
一次偶然机会,我接触到冬暖式日光温室,便被吸引了。照着书上的步骤,我开始建造墙体,编制草苫子。差不多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建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棚,一半种菠菜,一半种油菜。
娇嫩的绿叶菜能“挨”过寒冷的冬天吗?起初,我心里也没底。直到看着一颗颗种子破土发芽、茁壮成长,嫩绿的蔬菜顺利越冬,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第二年,我又建了第二个大棚,种上了西红柿、黄瓜、辣椒等“细菜”。在我们这儿,过冬的菜常年只有“老三样”——洋芋、白菜、萝卜。“细菜”可是稀罕货,一拿到市场就被抢光,这让我建大棚的信心更足了!
第三个、第四个……我的大棚越建越多,村里人也改变了看法:原来大棚不是“花架子”,真能挣到钱!2010年,都兰柴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不但我们村的乡亲纷纷加入,周边村民也积极报名。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原先那一套技术不够用了。合作社聘请山东寿光技术人员给我们讲解先进农业技术,带我们走访农牧部门并请专家出谋划策,还引入了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传统的大水漫灌,耗水量非常大,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使用节水膜下滴灌设施后,就能根据蔬菜生长规律,适时适量地向作物根部供水供肥,实现水肥一体化;同时,在地膜覆盖下,地表水分的蒸发速度明显降低,耗水量减少了一大半。对干旱缺水的都兰来说,这可太重要了。
从播种到采摘,经过反复摸索,我们形成了一套适宜在本地种植果蔬的实用技术,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规模,在生态保护和不增加用水总量的前提下,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蔬果品质。如今,合作社一共有412栋0.5亩日光温室自然栋,160栋钢架拱棚,种植着布利塔长茄、杭椒、生菜、西瓜、黄瓜等36个品种的果蔬,不但能满足本地部分需求,还销往格尔木市场。
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了,村民们的幸福感也增强了。不少在合作社工作的村民对我说:“在大棚里干活,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多舒坦啊!”
现在,合作社吸收了下柴源村及周边村子的50多位村民,和他们签订了长期劳务合同,户均增收将近两万元,这还不算入股的分红。
未来,我们要种植更多优质绿色蔬菜,不但丰富大家的“菜篮子”,更要装满乡亲们的“钱袋子”!
草莓用上了节水灌溉“黑科技”
讲述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头屯河农场畦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钱俊魁
头屯河农场距乌鲁木齐市只有20公里,到乌鲁木齐机场20分钟车程。2015年,我从北京来到这里的农场创业,就是瞄准了突出的区位优势,发展设施农业和花卉种植。
起先,这里是一块荒地。几年前,农场投资3000万元建起大棚,想引导职工群众发展特色种植。投资兴业后,我开始做市场调研,想着另辟蹊径,蹚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来。
2016年底,我开始试着种草莓。草莓种植过程中的水肥管理可是门大学问,单凭经验行不通。一开始种植草莓时,我的水肥投入量是作物实际需求量的2~3倍,不仅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效果还不好。
去年2月,我参加了农场的科技之冬培训,农业专家手把手教我们温室高架无土栽培技术。专家教得仔细,我们学得用心。我突然冒出个念头:能不能依靠无土栽培技术在温室里种草莓?
于是,我向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提出了这个想法,很快得到支持。2022年6月,我成立了合作社,在10座温室大棚里采用高架无土栽培草莓,试种了隋株、粉玉2号、章姬、红颜等品种。
果然,高架无土栽培好处多多:很好地避免了病害障碍等问题;大大提高了设施空间利用率;省水、省肥、省工……农场为合作社申请了145万元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实施日光温室智能化改造项目,新上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远程监测土壤温湿度、智能化清洁能源采暖”等设施,让温室大棚更加“春意盎然”。
以前种草莓,工人需要反复走动检查浇水施肥状况,中间还要忙于其他农事,费时费力,草莓种植质量和效益都上不去。使用高架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智能技术后,工人通过智能手机App操作,5~10分钟就能完成整棚草莓灌溉,每亩节水50%左右,大大提高了生产效能。
一系列新技术的加持,让草莓的口感大幅改善,每个温棚还比以前增产500公斤,收益也多出五六万元。目前,我们的草莓每天可以卖出50公斤左右。随着成熟的草莓越来越多,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红扑扑的草莓被大家捧在手心里,香甜的味道惹人夸。
有了这些“黑科技”,咱的日子就像草莓一样,越来越甜。
遍地“小花伞” 撑起致富梦
讲述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党委书记 郑新胜
小佘太镇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东北边陲,地处阴山山脉腹地,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暂,春季少雨干旱、风沙较大,长期“十年九旱,靠天吃饭”。
为了找到致富增收的好办法,我四处走访,学习山区旱区发展先进经验。2018年,我们到河北考察花菇产业,看到那一朵朵“小花伞”,真是“相见恨晚”——花菇喜凉、需水量小,又不需要土壤,在光、湿、温、气都符合条件的小佘太镇种植再合适不过了。于是,我们决定用这一把把“小花伞”为村民们撑起致富梦。
说干就干。在大十份移民新村东侧,占地136亩的花菇产业园拔地而起。育菌棚、出菇棚、烘干塔、冷库、晾晒台、无菌车间和恒温育菌室一应俱全。乡亲们不熟悉花菇培育的方法、销售的渠道,我就对接联系,和五原县祥瑞联首农业合作社签订3年租赁合同,先期由该合作社经营,待技术、营销条件成熟后,再把园区承包给当地农户经营。
花菇产业园投产运行后,每棚收益达到1.5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46.7万元。每到采蘑菇的季节,产业园用工人数多,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村民韩荣是当地农民,之前主要靠种地和养羊营生,蘑菇产业园建成后,她利用空余时间采花菇,每年能增收30000多元。
更重要的是,后山地区气温低,产出的花菇水分少、干物质多,品优价高,获得了“国家名优特新农产品”称号,大大提高了小佘太花菇知名度。今年,本地农户已承包了25栋出菇棚,小花菇正摇身变为大产业。
接下来,我们将借力电商搞好花菇销售,辐射带动全镇利用废弃土地及荒山荒坡种植花菇,各村组发展“庭院花菇”,建设美丽又富饶的“花菇小镇”。
内蒙古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的农业大棚。新华社发
甘肃静宁县界石铺镇李堡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的技术员在查看蔬菜育苗长势。新华社发
新疆尉犁县巴西买里村村民驾驶拖拉机在棉花田里忙碌。新华社发
青海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的设施温棚内,工作人员在采摘羊肚菌。新华社发
甘肃张掖甘州区龙渠乡龙首滩千亩大葱种植基地内,菜农在栽植大葱苗。杨永伟摄/光明图片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文攀、王雯静、万玛加、李慧、高平、王潇、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6日 07版)
Copyright © 2015-2022 北冰洋母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3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